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当前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完成报批,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特开设《书记市长谈规划》专栏,邀请有关城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立足地方实际,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的思路举措,供交流探讨。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陆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6,陆地面积开发强度仅11.88%,具备超100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境内河流749条,是华南地区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全省1/10的耕地,森林覆盖率为45.41%,形成了“山海林田湾”立体生态基底。
近年来,江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论述,以“多规合一”改革为引领,统筹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品质与效能,持续优化空间格局、强化产业支撑、彰显侨乡特色,积极探索符合发展规律、具有江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湾区定位,开启全域发展新蓝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从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出发,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布局。
江门以“珠江西岸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发展目标,打造“一心两带三轴线”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心”指市中心组团,“两带”指城市发展带和沿海经济带,“三轴线”指东部产城融合轴、中部陆海空联通轴和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轴),促进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海洋空间要素“对流”,实现高质量开发利用;构建“三山两江一海湾”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三山”指天露山脉、古兜山脉与大隆山脉,“两江”指西江、潭江,“一海湾”指大广海湾),高水平推动绿美生态建设,提高山林、海洋、河网、湿地、农田等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形成绿色安全、陆海统筹的空间格局。
围绕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江门优化布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85平方公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426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846平方公里,构建生产集约高效、生态山清水秀、生活宜居适度的空间格局,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强化要素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江门坚持制造业当家,“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增长率居全省第2。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江门不断完善空间结构,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江门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其中,加强产业整体规划,引导各县(市、区)集中力量发展1~2个主导优势产业,建好1~2个主要园区,形成县域经济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强化空间要素保障,安排不少于新增城镇开发边界总量60%的建设用地,布局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内,“十四五”以来供应工业用地总面积3.52万亩,占供地总量的69%。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实施农用地整理、低效建设用地整治,预期可整理建设用地1727.36公顷,更好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集中资源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推进邻里中心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招引大项目落地。比如,高标准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成功引进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投产当年产值就超20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再翻番,并带动上下游投资超150亿元。
江门海洋资源丰富,由此规划构建了“一带联三湾”的海洋空间格局(“一带”即沿海经济带,“三湾”即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实施海城联动、三产协调,重点发展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业等,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8%。同时,江门积极参与广东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氢能等产业,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江海联运能力。
基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县域、镇域之间的差距较大的现实,江门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把推进“八镇联动”作为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创新之举,选取市域中心跨4个县(市、区)的8个相邻工业重镇,对空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进行一体规划,推动产业互融、交通互联、设施互用,实施2年来8镇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探索出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传承历史文脉,打造新时代人文之城
江门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地,近年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兼具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的岭南城市。
为了让城市更有韵味,江门高度重视风貌营造,在主城区构建“一轴、一脉、一网”总体景观格局,即沿江门大道打造江门高品质城市门户风光带,构建城市主要景观轴线;以圭峰山-新会学宫为原点,沿江门水道形成穿越千年的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文脉;构建主城区蓝脉绿网,水脉串城,绿楔融城,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三公里见林亲水,绘就“山、水、文、城”融合发展美景。同时,深挖各县(市、区)自然人文特色,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打造“一县一特色”的美丽县城。
江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赤坎华侨古镇等众多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出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以及一系列保护措施,构建“侨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体系。同时,全市明确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其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大层次的保护要素体系,通过活化利用碉楼、洋楼、侨圩等特色建筑,打造独具侨乡特色的文化标识。比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留存了600多年的城市记忆,是江门的“城市原点”,政府通过编制实施详细规划,推动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围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江门加快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开展老旧小区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旧楼加装电梯,统筹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内外兼修”和有机更新,构建安全、便捷、友好的生活空间。聚焦“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江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好房子”规划设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商品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提升住宅产品的实用性和居住舒适性。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系统保护与治理
江门北依天露山、南临南海,拥有丰富的湿地、森林、红树林及水资源。依托城乡自然肌理,江门积极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自然保护地规划、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建立滚动项目库逐年推进,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底图,江门高水平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结合山体及水系地形走势等,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分布均匀、以面为主、点线穿插的绿化体系。同时,高质量开展林分优化、森林抚育和新造林抚育工作,全市森林蓄积量达283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400公里碧道、700公里绿道和1816处公园绿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84平方米,真正让绿色惠及市民。
水环境提升方面,江门推进跨县(市、区)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全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开平、鹤山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鹤山沙坪河、新会沙仔岛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江门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通过重要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有效保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做好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十四五”以来猕猴、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精心打造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全市鸟类数量超4万只。如今的江门个人场外配资,地更绿、水更清、生物更多样,绿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