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取得突破。同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将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公募基金改革走向深入
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快速发展。截至6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突破34万亿元大关,达34.39万亿元,连续3个月创下新高,也是自2024年以来第9次刷新规模纪录。
为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同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暴露出经营理念有偏差、功能发挥不充分、发展结构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从六方面提出25条举措。其中提出,要优化主动管理权益基金收费模式,改革费率体系,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公募基金行业对《方案》积极响应并迅速落实。5月16日,首批26只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申报,均在一周后的5月19日获受理,并于5月23日迅速获批。首批基金在5月27日陆续启动募集,于7月21日全部完成募集,合计募集规模259亿元,平均每只募集规模约10亿元,显著优于年内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平均4.4亿元/只的整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发行过程中,公募基金曾一度掀起一波自购潮。多家基金公司宣布“真金白银”自购旗下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彰显了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担当。
此次创新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将管理费率与投资者持有时间以及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水平挂钩,注重构建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机制。当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达到一年后赎回,如果浮动费率基金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较多时,管理费将直接“减半”,体现出基金管理人以“投资者利益优先”的特点。
第二批11只创新浮动费率产品在7月4日上报,7月24日获批。与5月份的首批产品相比,第二批产品不仅有新的基金管理人加入申报,还纳入了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主题产品。第二批基金从全市场选股策略向更细分的主题型策略拓展,意味着创新浮动费率基金相应的业绩比较基准体系更加完善,为后续的常态化发行打开了空间。此外,个别产品还采取了发起式安排,进一步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
促进行业生态良性循环
在响应《方案》推出创新浮动费率产品后,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积极发声,表示将进一步响应《方案》要求。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表示,投资者是市场的根本,只有投资者能从基金产品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愿意通过公募基金进入市场,公募基金也才能有机会真正发挥出连接投资者、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经雷认为,《方案》的推出是促进公募基金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的有效实践,将推动公募基金从业务根本上关注投资者回报。嘉实基金将进一步推动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认为,《方案》的出台是对市场变化的回应。随着投资者日益成熟,单纯依靠明星基金经理吸引流量的模式难以为继,市场需真正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聂挺进表示,天弘基金将积极响应《方案》要求,探寻打造公司的权益投研TIRD平台,为投资管理提供坚实支撑,用“流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科学投资体系解决公募基金长期以来存在的痛点,让公募基金行业成为普惠金融的代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载体、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易方达基金负责人表示,《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费率机制是公募基金行业对收费模式的有益探索,将有助于促进形成行业健康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的良好生态。易方达基金将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绑定,更加重视中长期价值创造,努力促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在进一步推进落实《方案》方面个人场外配资,中国证监会表示,未来将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可以预见的是,在发行市场的良好表现以及基金公司的积极响应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申报,公募基金改革将进一步走深走实,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